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残阳绝塞 > 正文 第四十二章

正文 第四十二章

 小说推荐:
    1976年9月16日周太暄陶杏生夫妇带着小儿子乘船前往故乡。美式敞篷吉普车一直开到船边,周太暄等三人登上了海轮。随着一声声汽笛,轮船起锚,慢慢地驶离港口。

    周太暄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地望着这座城市在视线里渐渐地模糊,消失。

    1946年,周太暄夫妇从上海坐船来到东北,那时虽有千难万险,但他内心是坚定和光明的。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冒死奋斗的革命从胜利又走向迷途。1946年那样的内战还会再次发生么?周太暄反复问自己,他虽然重病在身,热血依然沸腾,如果革命需要,他准备好像三十年前一样挺身而出。

    此刻,文天祥的正气歌词浮现在他的脑海,他迎着习习的海风低声吟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轮船经过三十六个小时海上航行到达上海。周太暄一家三口住在轮船公司的招待所,这是王大钧的女婿帮他们联系的住处。房间很小,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张小桌子c两把椅子,但价钱便宜得很,住一天只收一毛钱。

    第二天上午,周太暄一家去逛南京路。他们先去了第一百货商店,从第一百货商店出来,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南京路后面的小巷子里有很多小饭馆,他们进了一家馄饨店。馄饨店不大,仅容得下六七张小餐桌,里面几乎坐满了客人,只有靠门边的桌子空着,周家三口坐下来,点了一斤半馄饨,三个火烧。

    一会儿,伙计端上了三碗馄饨c三个火烧,上完馄饨后伙计问:“你们几个人?”

    周太暄说:“三个人。”

    伙计很疑惑:“剩下的十二碗馄饨给谁?”

    周太暄:“都是我们的。”

    那伙计惊叹:“吃这许多呀?!”

    周太暄微笑道:“应该没有问题。”

    谈笑间周家三人已经将馄饨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伙计又端上六碗,说道:“剩下的六碗等吃完了再上。”

    店里其他客人放下碗筷,惊奇地望着这一家三口,他们嘁嘁喳喳小声地议论着:“他们肯定是从东北来的,看看吧,东北人这些年确实饿坏了!”

    听着他们的议论,周铁肩真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他第一次出门,让上海人这么瞧不起,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但在诱人的馄饨面前,他顾不得面子,端起一碗馄饨,呼噜呼噜一口气喝了下去,馄饨肉馅鲜美,皮儿又薄又筋道,还有那汤,虽然只是盐水加了点葱花,也是鲜的不得了。

    转眼,六碗馄饨又吃得精光。伙计服了,他又端上来六碗馄饨,嘴里还劝道:“不着急,慢慢点吃。”

    离开上海,他们到了杭州,住在陶蒲生中央大学的老同学陈柱家,陈柱是中共老党员,曾和陶蒲生一起做地下工作,也是陶蒲生众多爱慕者之一。他现在是杭州市教育局长,他显得精明干练,目光坚定而慈祥,陈夫人也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

    陈家把正屋让给了周家三口。他家在西湖边,是一所平房,卧室有一扇玻璃推拉门可以通到后院。后院四周是茂密的竹林,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一条小石板路在花草间穿过。院子不大,但很别致,特别有江南的风味。

    周家三人到杭州第二天先逛西湖。

    西湖景区冷冷清清,河面有一个戴着草帽的人在张网,岸边几个人在默默地垂钓,冷风吹起败柳,一片萧杀的景象。

    接着去岳飞庙。走进岳庙,里面已经被毁坏得的惨不忍睹,岳飞的雕像和石碑都被砸烂了,岳飞石像的脑袋c腿c胳膊被扔得满院子都是。本来准备吐秦桧夫妇几口吐沫,这对狗男女的雕像也不见踪影。原来摆放岳飞塑像的大殿里正在办“收租院”阶级教育展览馆。

    逛到傍晚,周太暄说:“杭州菜非常有名,一定要尝尝。”

    出门时陈柱推荐了一家杭州名店,他们三人到了这家店。走进饭店,里面格局虽然挺大,但已经破败了。桌子c凳子上深红色的油漆已剥落,也没几个人吃饭。

    周太暄点了三个菜,色香味确实不错。他们刚吃几口,身边围过来几个乞丐,眼睛死死地盯着桌上的饭菜。

    周太暄有些着急,动手把菜往妻子c儿子碗里夹。

    身后的乞丐更着急,他们伸过菜盘,用手往嘴里塞,等周太暄回过神,盘子都被他们舔得溜光。周太暄一家没法吃了,放下碗筷起身离开。

    离开杭州,一家人坐上了前往长沙的火车。一九七六年十月,周太暄带着一家人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很多当年的同志纷纷来看望周太暄,最勤的是汤菊中。他已经七十七岁了,圆圆的大脑袋已经没有头发,身板仍然硬朗,走起路来还很有力,嗓音虽有些沙哑,中气很足。他咋眼一看是个很不起眼儿老头,只有在讲话的时候,仍能感觉到他浑身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力量和冲动。

    三十年前一别,如今已是物是人非,看到当年风华正茂英俊潇洒的周太暄如此苍老病弱,汤菊中不禁老泪纵横。老友相见相互问了一些别后发生的事情。

    周太暄离开湖南后,汤菊中受省工委和省军事策反小组的派遣,冒着生命危险,成功策动国民党湘西行署主任陈渠珍所部师长杨光耀起义。起义后,杨光耀所部交与解放军47军曹里怀部接收改编。

    解放后,汤菊中当过长沙教育局长,后因立场问题,降至降级,安排到铁路局附属学校做了一名校长。

    周太暄非常想见当年一起策反韩梅村的邓洪夫妇,很多人劝周太暄,说邓洪是xx,还是不要接触为好。周太暄不听劝告,打听到邓洪住在岳麓山,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去拜访邓洪一家。

    他们坐公交车到了河西。下车后周太暄吃力地往邓洪家走,他每走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走了大约过一个小时才到岳麓山脚下。

    邓家在半山坡,上坡路周太暄走起来更加困难,儿子搀着他一歩一步来到半山坡,这里有一排红砖平房,邓洪家应该就在这里。

    房子的四周山林茂密,环境阴凉幽静。房子墙体已经发黑,长了藓苔。房前有几个女人在闲聊,看到有人来,他们好奇地问找谁,听说是找邓洪的,一个女人往前指了指说,应该是靠最西面的那扇门。

    来到门前,周太暄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开了,开门的是邓洪的妻子李茵,邓洪紧跟在李茵的身后。

    “老邓c李茵,你们好啊!”看到邓洪夫妇,周太暄兴奋地打招呼。

    邓洪夫妇显然没有认出周太暄夫妇,李茵迟疑地问道:“你们是哪个?”

    “我是周太暄啊,这是陶杏生啊!”

    “是太暄来了!”邓洪激动地冲过来握住周太暄的手,“老了,认不得了!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接着,邓洪夫妇把周太暄一家让到卧室。邓家只有两间房子,邓洪住一间,他的大儿子晓芒和小儿子眯子住另一间,妻子李茵带大女儿小妹和小女儿小华住在报社的宿舍。

    周太暄夫妇和邓洪夫妇1947年共同策动了韩梅村部的起义。起义胜利后邓洪夫妇回到老家,邓洪在报社任总编,后来撤了职,一直赋闲在家。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两对夫妇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也经历了苦难的磨砺,眼见着已经进入暮年。老友相见百感交集,他们的话题从韩梅村开始。

    周太暄问邓洪:“不知道韩梅村在不在了?如果他还活着,应该快八十岁了。”

    邓洪摇了摇头:“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我这些年几乎与世隔绝,听说他解放后在江西什么地方作了军分区的司令员,后来又当了农垦厅副厅长,不知这十年他能不能平安度过去。”

    周太暄感叹道:“韩梅村这个人不简单。一九四六年底到一九四七年初,国民党在东北占有优势,他身居高位,又是杜聿明的亲信,老婆孩子七八口人,能舍掉一切跟着共产党走,为了理想他真是不顾一切!”

    邓洪点点头:“推翻腐败独裁的国民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新中国,是我们,还有像韩梅村那样一批追求进步人士的必然选择,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共产党是我们这些人的共同选择,我们这些人是不可能与国民党那批贪官污吏们为伍的”

    接下来的日子,两家人走动很勤。李茵住的比较近,经常带着女儿来看周太暄一家,有时她还特地做了粉蒸肉送了过来。李茵是童养媳出身,看起来很温和,其实她的性格非常刚烈。

    邓洪的小女儿小华也经常来看周太暄一家。一次,周太暄的朋友请吃饭,正好小华也在,周太暄就请小华跟着一起去。她大大方方地同意了。那天,她身穿一件薄棉袄,上面有四五处补丁,路人都盯着她身上的补丁看,而她却满不在乎,有说有笑旁若无人。小华二十三四岁,脸上常挂着淡淡的笑容,有一种出水芙蓉般的美。

    小华梦想成为作家,但接触的人很少,她大多数的时间是神游于书籍和自己的世界,周太暄一家的出现,给她一个观察社会的机会,她很好奇,她在观察和想象周太暄一家人,在脑海中编排着有关周太暄一家的故事。

    周太暄知道小华在试着写小说,就让她拿几本过来欣赏一下。过了几天,小华带来一本她写的童话,一个类似美人鱼的故事,写得很美,但有模仿安徒生的痕迹。又过了几个月,她又带来一篇新作,叫《泥街》。里面写了很多肮脏的东西,比如浓痰,她写的很细。对于“泥街”的描写也很灰暗,很压抑。

    周太暄对邓洪的大儿子晓芒很感兴趣,两人经常谈一些哲学方面的问题。晓芒靠拖板车为生,拖板车虽然耗费体力,但工作时间短,可以读书。

    很快周太暄和晓芒成了忘年交。晓芒特还让周太暄参加了他搞的讨论会,地点就在他家报社的宿舍。那天来了二十多个和晓晓年龄差不多的青年,其中有知青c工人c自由职业者,这些都是同晓芒一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对诸如文学c哲学c美学c绘画c历史c政治学有很深的研究。

    周太暄同年轻人们一起讨论着,他们的话题从哲学c历史,渐渐地转到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周太暄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忘记了病痛,仿佛又回到二十几岁的青年时代,他慷慨激昂,热情像一团火在他眼睛里燃烧。

    周鼎勋此时任职邵阳地委副书记兼冷水江市委书记。他虽然在冷水江工作,但家还在长沙。他在长沙住在芙蓉宾馆,每次回来,都要把哥哥周太暄接到芙蓉宾馆洗澡,跟他分享一下贵宾待遇。

    为解哥哥思乡之苦,周鼎勋特地陪哥哥一家三口回宁乡。县领导对周家兄弟非常热情,他们设宴款待这两位从本县出去的大人物。

    宴会在机关招待所的单间进行。机关招待所虽然装修朴素,但食物非常丰盛,鸡鸭鱼肉满满的一大桌子。盛菜的容器都比较大,鱼肉都装在陶制的大钵子里,有红烧大鲤鱼c炖整鸡c蒸肘子和红烧甲鱼。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接待,酒席之间,大家天南海北谈得很高兴。这次宴请,一方面是欢迎周太暄这位远方游子归来,更主要还是看周鼎勋的面子,周鼎勋曾是县里的老领导,现在仍居高位,其德高望重,前途未可限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