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编剧转做不了作家,作家却能转做优秀的编剧,写海岩剧的海岩、写贺岁剧的王朔、写军旅剧的都梁、写《一九四二》的刘震云,写《奋斗》的石康,都是优秀的作家,然后有电视电影改编邀约,转行做了编剧。
造成这样原因的本质就是,作家拥有原创故事的想象力,而编剧只有加工成品的能力,想象力是天生的,加工能力是后天训练的。中国的很多编剧,在技巧方面,绝对没话说,很多剧本的转场安排,都是相当出色的。
但是,他们就是缺想象力。
所以写得结构再完整的剧本,拍出来后,仍然可能是一坨屎。
早在七、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大文豪的作品,充满着思想性的作品,被编剧本改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余华的《活着》。这些作品用文艺手法的改编,把故事讲出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国际上拿了很多奖。
然而到了商业片时代,没有文学作品的支援,需要编剧自己去发挥创作能力,那就完蛋了。十个有九个编剧要扑街,铸就了国产烂片的巨大名头。而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原创的ip内容增多,才渐渐的爆发了一批优质的电视剧、电影。
所以从一开始,影视圈很多人就把作者和编剧的地位弄颠倒了。
认为是编剧成就了影视作品,电影电视火了,那是导演的功劳,那是演员的功劳,那是编剧的功劳,唯独忘了算作者有多少功劳。甚至有些编剧还堂而皇之的认为,自己的改编能力很强,火是自己的本事,不是原著,只是他选择了某一部小说来改编而已。
这大概也是影视圈的怪现象之一了。
八月天的夏日,正是一年最炎热的时候。
小洋楼里的空调呼呼吹冷风。张谭就躲在空调屋里,闭关写剧本。
他没学过编剧这个专业,说实话外行人是很少会直接去写剧本,但是张谭的编剧能力却也不是瞎吹的。电视剧就是剧本的成品。很多编剧在编写剧本之前,都要看很多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以在脑子里给剧本打下一个框架。
剧本最难的部分,吧赚钱了再还。
等于是把网吧白送给了大堂哥一家。
没了网吧,张谭父母就能专心投入到工作室的管理当中了。因为张谭将来还有做导演的打算,工作室规模肯定会扩大,所以他父母,也是一边在工作室忙,一边学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以应付将来。
好在两人都还算年轻,四十来岁人,春秋正鼎盛。
忙忙碌碌。
写剧本,跑签书会,回来再写剧本,一晃就是一个多星期时间过去了。在八月底,启程去武汗最后一站签书会之前,张谭把《射雕英雄传》的剧本完成了,并发给了剧组导演组。
与此同时,合淝市尚华园小区。
注册名为“庐州工作室”的小型工作室,低调的开张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