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老爹是郑成功 > 第18丹3章 引兵往丹阳

第18丹3章 引兵往丹阳

 小说推荐:
    清军确实在瓜州、镇江附近的江面上不知了铁链等物阻碍船只通行,

    这点却是郑锦考虑不周了,

    他听了潘庚钟之言后,脸露迟疑之色,

    时间如此紧迫,他可不想什么不做的在这里坐等数天!

    于是郑锦沉思片刻后,便建言道:

    ;句容、丹阳两地,实乃南畿咽喉之地,应当尽快攻下,派兵扼塞,以阻拦鞑子援军,孩儿愿替父帅夺此两城。

    在郑成功看来,只要夺下瓜州、镇江,就足以挟大胜之势逼迫南京守军投降了,根本不用理会什么句容、丹阳。

    但他此时已不太耐烦,便捋须道:

    ;可,不过敌军在句容、丹阳亦有不少兵力,你若久攻不下,就及时放弃吧,切勿耽误了大事。

    句容、丹阳都是坚城,根据情报,清军在在丹阳有兵三千,句容有五千兵马,

    不管是郑成功,还是帐内别的文武官员,全都不认为郑锦能攻打得下来。

    如果久攻不下,不过是徒让士兵陷入疲态而已,还不如留着力气去南京城。

    郑锦却毅然接了军令,率先离开调兵去了……

    当郑锦率军到了镇江的丹徒渡口,轻松杀散零星的守军上岸时,便听见了瓜州方向震天的厮杀声,

    不久后,又传来了甘辉阵斩清朝瓜州游击左云龙,破敌满汉兵马数千的消息,

    甘辉虽是中提督,但打仗时仍喜欢率先冲锋,虽然弊端很大,但也能得部下效死力,

    且他作战勇猛,着实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现在也不意外的再次被他拔得头筹。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即丹江,根据;山水阴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命名丹阳。

    此地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秦朝时改为曲阿县,东汉时期属吴郡,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也有个丹阳郡和丹阳县,但位置在今天安徽当涂,与现在的丹阳城相距甚远。

    东邻常州府的武进县,南毗金坛,西、北与镇江府治所丹徒县交界,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纵贯而过。

    古代的行军很不容易,特别是南方地区,一旦下起雨来,道路泥泞不堪,就更是寸步难行了。

    而京杭大运河,虽然修建它的隋殇帝杨广臭名昭著,但此运河却是典型的;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相当于是古代的;铁路,

    凭着京杭大运河,士兵可以较为轻松的运到目的地去,后勤也能靠着大运河源源不断的运输。

    所有东南方的清军要想救援南京的话,走丹阳、入长江便是最快速便捷的一条道路。

    ……

    丹阳守将名叫黄子隆,今年三十左右,与李率泰的出身有些相似,也是自父辈起就追随清朝征战的将领。

    丹阳是运河繁盛之地,在这里镇守的将领油水很足,又远离战船,算是一等一的肥差。

    不过黄子隆这几天都没睡好觉,因为江边烽火连天,;郑贼竟渡海杀了过来!

    黄子隆颇有勇力,也有些智谋,但丹阳不过三千士兵而已,如果郑军大举来攻,他实在没守住的信心。

    幸好许久也不见有任何军情,他便抽空回军营宿睡了一场,

    这天清早,忽然听有人来报,说是有一支郑军杀了过来,黄子隆大吃一惊,急忙披挂整齐,带着亲兵护卫登城观看。

    登城的路上,他已得知敌军打的旗号;忠孝伯郑,询问左右,才知这是延平王世子的旗帜。

    郑锦在闽安一战大挫李率泰,他的名声早就传到了江南,所以黄子隆不太敢轻敌。

    清晨的阳光下,他遥望城西的敌军,

    更多的情报陆续传来,黄子隆得知了郑锦所部共计有八千人,轻取渡口后,留下数百人把守,

    随后他率剩余的兵马直扑丹阳,走了一半后,郑锦又抛下大部队在后头,亲率千余士兵连夜赶路,这才如此快速的抵达了丹阳。

    黄子隆观之甚久,忽然大笑。

    边儿上的清军诸将莫名其妙,不知他为何发笑,有人说道:

    ;郑经突然领兵杀来,后边仍有不知多少援军,敌众我寡,我城危急,将军为何发笑?

    黄子隆指着远处郑锦的兵营,笑对左右说道:

    ;李总督乃天下名将,我闻郑经小儿曾在去年挫败过李总督,本以为他是个知兵的名将,今日一见,却名不副实。

    左右的清军诸将尽皆感到疑惑,不解其意。

    一人问道:;将军怎么看出他是名不副实?

    黄子隆指点郑锦兵营道:

    ;尔等且看:我丹阳城京杭运河从中穿过,城外四面,东、南、北皆平地也,唯西面低洼潮湿,

    郑经不选东、南、北扎营,而却扎营西面。兵法有云:潮湿、丘陵地不宜扎营,他竟不知乎?

    说完,又细观郑锦营地,复又笑道,

    ;不但他选择的扎营地点不对,而且你们再看,他麾下人马登陆后日夜急行而来,恐怕早已疲惫,

    而他却不顾士卒疲累,强令搬石伐木,筑造营垒。看,那是他的将旗……

    清军诸将顺着黄子隆的手指望去,望见了一面歪歪斜斜的军旗。

    黄子隆笑道:

    ;连他的将旗都歪斜起来,一可见士卒必已疲惫,二可见他治军不严。

    疾行而来,不顾军卒疲累强令筑营,又治军不严,且选错了扎营之地,故此我说他浪得其名。

    看来,李总督之败,不是因为郑锦有何过人之处,完全是仗着地利,恰逢其会,竟使竖子成名!

    在观望过郑锦的部队后,他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对左右诸将说道:

    ;郑经前锋只有千余人马,又经长途奔袭,且不爱惜士卒体力,强令兵卒筑造营垒,若是此时我军出城,必获大胜!

    左右诸将有犹豫的,说道:;敌方援军不知随时会到,敌我兵力悬殊,恐非我城可敌。

    黄子隆慨然说道:;大丈夫当雄飞,岂能为守户之犬?

    如今郑锦初至,部卒疲惫,而我部养精蓄锐,又他只有千余兵马,而我城中兵马三千余,此正是以逸待劳,以众击寡,该我等先击之时,

    击败了此贼后,若是能击杀郑经小儿最好,就算不能,也能激励士气,夺其军胆,到那时,丹阳城必然无忧!

    诸将被他说服,说道:;请将军下令!

    黄子隆当即点兵两千,留了副将带千人守城,亲带这两千人马出城……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