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感三世长生成道录 > 《感三世长生成道录》正文 第三十四章 周府

《感三世长生成道录》正文 第三十四章 周府

 小说推荐:
    一日清晨,赵尘从观中往外走去,一正在门口洒扫的青年道童见状,作揖道:“师叔早安。”

    赵尘见此,笑着回了一礼道:“平阳,今日轮到你值扫啦。”

    今天距那次夜宴已经过去天了。这天来,赵尘或和几位“常”字辈道人谈玄论道,或和众弟子、道童讲解道经,解决疑难,早已经收获了众人满满的赞赏和尊重。不待青年回话,赵尘开口道:“平阳,麻烦你待会儿和诸位道兄说一声,贫道去一趟沂州城,大约晚点回来,也和厨房说一声,不要为我准备食物了。”

    青年道童听了,开口道:“师叔放心,弟子记下了。”

    赵尘闻言,点了点头,向山下走去,看起来慢悠悠的,可一转眼便消失在青年道童眼中。青年见状,眼中满是羡慕的神色,喃喃自语道:“真是好神通啊!”

    赵尘赶到山脚,看向远处的车马行,想着是否骑马去沂州城,想了想,最后还是摇了摇头,决定走着去。想到此处,赵尘抬头辨了眼方向,向着广原城赶去。

    ……

    辰时不到,赵尘便在这沂州城中闲逛起来,。整座沂州城极度繁华,各种人士都有,便是那会一两手小术的异士赵尘都看见了个。正如眼前,赵尘便看见一异人,手中拎着刚买的黄纸和一些颇有年份的桃木从一家卖香烛、黄纸的店铺中走了出来。于此相比,身着道袍的人,虽不多,但也不算是凤毛麟角了。相比之下,赵尘虽然身穿素色道袍,但收敛气息,用着缩地成寸的方式在城中闲逛,倒也没有引人注目。

    赵尘左掌托着玉柱,并藏于衣袖之中,赵尘细细体会玉柱中的气息变化,根据指引,向着东城走去。行了好一会儿,在靠近刺史府的地方,终于找到玉柱所指的宅子。赵尘绕着宅子沿着各条街道走了一圈,心中估算了一下,这家宅子周长竟有近十里,占地近千百亩,换成地球的单位,差不多有六十六万多平米,六点六平方公里,都能算一座小城了。

    如此算来,赵尘不由咋舌,虽然这高武世界,城池要远大于中国古代,但在城池中间,靠近刺史府的位置修一座千亩的宅子,这也有点太夸张了。也不知其在这府中是个什么地位,要是个仆从还好,要是个少爷,我要怎么才能将之忽悠走呢?明尘师叔祖啊,你真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赵尘心道。

    赵尘绕着宅子找到一个三叉路口,也是占了这高武世界的福,这沂州城,虽有宵禁,但却没有修建坊市。因为这坊墙根本修不起来。就这坊墙,你打算修多高,丈,轻功稍好的后天前期的武者轻轻一跃就过去了,没有十丈,根本没什么意义。要真修了十丈,先不说采光,你打算用什么材料,修多厚。修厚了,城中这数百坊的坊墙,要占多少面积,耗多少材料,修薄了,先不说能不能支撑住十丈高的高度,要是被人随手拍塌了怎么办。

    因为没有修隔坊市,所以这家宅子周围的街上,倒也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远远望去,真可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沿着街角的一排树荫下,十数个身着粗布的小老头儿,手摇着蒲扇,成群的看着街面,吹着牛,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

    赵尘在街角处,挑了一个左边可以看见侧面角门,前面可以看见后门的地方,从袖中抽出一卷席子,铺在地上,转身坐在席子上,又从袖子中掏出一整套的行头,不一会儿,一个江湖骗子便新鲜出炉了,要不是长相年轻了一点,还真能忽悠不少人呢。

    自从赵尘来到街角,几个老头儿便看了过来,一直看着赵尘从袖子中不断掏出各种行头,看的周围的老头儿是目瞪口呆。直到赵尘把这一切都忙完,旁边一个老头开口问道:“小道长,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赵尘笑了笑:“小道自小在山中修持,倒也略有所得,门中长辈便让我下山来历练一番,前些日子在玄泉观中挂单,今日到这沂州城中,见城中繁华,在这里和大家结个缘。”

    另一个老头接过话:“这玄泉观,虽然不怎么大,但观中道长却都是有本事的高人。道长即在玄泉观中挂单,想来也是有本事的高人,不知道长怎么称呼。”

    赵尘笑道:“我哪里算什么高人啊,叫我清微就好。我刚才的话说的玄乎,说的简单一点,也就是自己被家中长辈赶了出来,在外流浪,前些天借宿在玄泉观里,想着总在一个地方骗吃骗喝不好,便到这城里来逛逛。见城里繁华,想着有没有机会骗些东西回去。对了,还不知道诸位怎么称呼呢?”

    第一个开口的老头开口道:“道长说笑了。我姓吴,叫我老吴就好,那是老李,那是老楚,那是老郑,那是老曹、老卫、老马、老方……”老吴依次把周围的十几个老头都介绍了一遍。

    “老吴……”

    这十几个老头,虽不是什么鸿儒、高士,但数十年沉淀下来,倒也颇有品智慧,说话也极为风趣。几句话一聊,大家遍熟络起来。老吴等人也清楚了这个看起来就十六七岁的少年道人大概也是有真本事的了。不但对诸位的情况,大致都了解,并且,手指一弹,便把众人的各种老毛病给解决了。虽不知道有没有完全治愈,但各种症状都缓解、消失了。

    偶尔遇到两个看相、问挂的,众人也在旁边看个热闹。没生意时,赵尘便和众人天南海北的胡侃。一会儿,众人聊到了运气,赵尘在举例时,便指了下眼前的宅子,说道:“比如眼前这家,整个近千亩的宅子,整个半空中都被一层金黄色气运笼罩,气运浑厚,福泽绵延,要是不出变故,若是求富贵,千年富贵也是等闲;若是求前程,未来五六百年,每一代都至少出一位知府或数位郡守。若是不计代价的勃发一下……”

    说到这儿,赵尘忽然收口,忽然又问道:“这家周府,到底是何来历,这般福泽绵长?”

    听到赵尘突然收口,大家也明白赵尘的意思,虽不至于因言获罪,但终究不怎么合适。见赵尘忽然转移话题,众位也没有多说,顺着赵尘的话,向赵尘解释起这周府的来历。

    原来,这周府也算是沂州的传奇,两百多年前,当时的沂州还是王朝的王城。正值王朝后期,周家的老祖宗,即这代家主的天祖逃难进了沂州城,被一家酒楼的掌柜收留。五十年时间,从一名店小二到这沂州城赫赫有名的富豪。这位老祖宗,一生行善积德,直到中年,才有了一个儿子。其便是这代周家的家主的高祖。

    当时的周家,虽有金山银海,却被周围的显贵看不起。周家高祖一生科举,却连一个童生都一次未中,激愤之下,却寻了短见,只留下了年迈的老父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这便是周家的曾祖。当时直至窦太祖花十余年扫平周围十二州,建立皇朝不到两年。周家曾祖一气之下带着一笔黄金远赴窦朝皇城,花钱捐了一个司库小吏。

    周家曾祖离开时,周围都以为其定然会死在外面,都说周老爷子一生行善,却落了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而且怕是要断子绝孙了。谁成想,这周家曾祖的官却越做越大,待其五十年后,告老还乡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二品的尚书了。这周府便是周家曾祖告老还乡,回来后修建的。当然了,当时的周府却还没有这么大。

    那时的周家,虽不被周围显贵明着看不起,却也被暗中鄙视和隐隐排斥。当时周家曾祖在做尚书时,荫庇了一子,从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开始,最后在沂州刺史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这便是周家这代家主的祖父。

    再后来是这代家主的父亲,正统的科举出生,官至三品侍郎,后告老还乡。这两代,周府虽有扩建,但都不大。经过三代人的经营,这周府终于从周围显贵眼中的暴发户变成了书香门第。

    最后便是这代的周家的家主了,正统科举出生,宦海沉浮七十载,官至从一品大学士,封爵宁阳乡男。沂州城作为沂州的州城,位于沂州府,沂州府中坛山以北为坛阴郡,坛阴郡紧贴坛山之地位坛安县,这宁阳乡便是坛安县的一个乡。至周家家主告老还乡时,又晋正一品,加太师,封坛安县男。按惯例,待其去世时,官职上是升无可升了,但爵位怕是要再提一等,封坛安县子了。现在这周府便是十五年前,周家家主告老还乡后,按照子爵的标准扩建的。

    现如今,这周家家主的儿子,也是科举出身,在京内做官。三个孙子,长孙同样科举出身,在外做县令,二孙自小好武,目前在军中任职,三孙子在府中,经营着周家在城内的产业。

    这周家虽然煊赫,但却人丁不旺,加上大多数都随大老爷:家主长子住在京中,这周府的人丁就更少了。除去仆从和少量女眷,只有老太爷:家主,三少爷:家主的三孙子,小少爷:家主的曾孙三个男丁。

    听众人说完,赵尘连忙赞叹道:“近两百二十年,八代人的努力,果然了不起。”心中却疑惑道:两百多年,代人积德行善,但也享受了六七代人的福报,怎么可能还有这么深的福泽呢?再加上连续九代人积德行善,这家训也未免太好了吧。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管他呢。赵尘想了想,随即将之抛入脑后。

    正在这时,一架马车从周府的后门在十数位仆从、护卫的陪伴下,驶了出来,又转过弯,从赵尘眼前驶过。从马车卷起的帘子可以看见,车中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赵尘从藏在袖中的玉柱可以感觉到,这便是自己要找的目标。正在这时,赵尘听过旁边的老楚说道:“那便是周家的小少爷。”

    赵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心道:果然,这要我怎么忽悠啊。不管啦,先看一下这家伙气运怎么样,要是气运太低,便不用这么纠结了。随即,赵尘又想到周府那金黄色,好似大片云霞的气运,便对此不报希望。

    随即,赵尘将灵液滴入眼睛,施展灵眼术朝少年看去,不由叹了口气。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