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创世秘录 > 正文卷 第三十二章 话国战

正文卷 第三十二章 话国战

 小说推荐:
    苏铭几人在养伤期间,贾祀道每天都会过来给他们讲解一些国战常识。

    首先,自然是从国战的历史渊源说起。

    但是,贾先生觉得既然讲到了历史,不妨说的细一点。

    有些东西需要博闻强识,更需要时间来积累去消化。

    说的文艺一点,便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荒古时期过于久远,几无文字记载,姑且不论。

    太古则是指三皇五帝至夏朝覆灭这段时期,历经千年。

    文字伊始,民智渐开。

    在此基础之上,到了远古时期的商朝,五百年的国祚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甲骨文体。

    后面上古时期的大周天朝存世时间稍长,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拥有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钟鼎文)。

    这个时代一直备受后人推崇,包括儒家首圣在内的诸多圣人,无一吝啬盛赞,很多著作的论点皆以尊古效古为核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个人的憧憬与向往之情。

    接着的中古战国千年,最易让人思潮涌动,浮想联翩,神往不已。

    其时,百家争鸣,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千圣并世,万学流源,辉耀后世。

    现今虽也不乏百花齐放的盛况,甚至可以直言其规模早已远远超出战国时代。

    但是跻身金字塔尖的圣人却几近绝迹了。

    谁也不清楚现在各家各派究竟还有多少位圣人存世,反正各国肯定都有几位坐镇。

    至于,性子孤僻或是一心求道的大隐士,也是大有人在。

    近古时期你们都比较熟悉了,即神洲公历元年至今日今时今刻。

    时迁岁易,人族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倒退,无从考证。

    之所以如此说,一个是因为你们都听说过的末法时代。

    跨度极长,横贯荒古至中古,很多残本古籍上都有提及。

    著书者的观点大致都是灵气枯竭、天象混沌、修行倍艰,可偏偏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认为我们人族的整体资质在逐步下降。

    另一个便是族群说。

    现存的孤本珍籍可以考证,荒古至太古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除却人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族群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惊人。

    部分族群的繁衍速度简直让人族望尘莫及。

    与此有关的传说很多,有一个版本是大家较为认同的。

    可能是因为它还牵涉到另一个让世人为之癫狂、热忱经久不衰的秘闻——仙。

    传说,荒古时期,有人白日举霞飞升!

    美其名曰,羽化成仙。

    据说,当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空中祥云朵朵,层层叠叠,延绵铺展至天阙。

    有霞光万道,九彩斑斓。

    其间瑞兽万千,仙乐阵阵,响彻九霄,摄人心魄。

    只见那人俊逸非凡,一袭白袍,大袖飘摇,凌空虚踱,步步生莲。

    人们只能远远观望,因为就连圣人也无法靠近那片可能出现天门的区域。

    最后,此人伴着缥缈仙音,与种种神异仙兽一同踏入穹法毫无异议,甚至每每提起多有自得。

    毕竟,能和大元共处一地,毗邻而居,无疑也是一种国力强盛的象征。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各国风土俚俗迥异,但是自从互通贸易,开辟商道以后,文化交流也是与时俱进,大家开始纷纷“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互相借鉴学习,慢慢地就达成了每年一度的国战共识。

    少年强则国强。

    最初参赛人员的商榷结果是舞勺之年的孩童。

    后来,因为各国都有天才早慧的缘故,就把它改成了上限,所以现在举凡十五岁以下皆可参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位旷世逸才,你们大概都听说过大唐三明楼之一的滕王阁。

    苏铭四人一直听得津津有味。

    听到这里,儿时一直封闭在家、对各类正史野史心有猎奇的苏铭有点不确定地问道:“您想说的不会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吧?”

    贾先生笑着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且听自己娓娓道来。

    王勃一生颇为传奇,六岁即可属文,且词意畅达;九岁读史学家颜师古的注书,作《指瑕》十卷;十岁饱览六经;舞勺之年,更是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他八岁就参加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国战,恰巧就在本国,当时的主考官可能觉得他这个年纪便来参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影响自己家的成绩,便出言奚落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

    谁知,王勃当即反唇相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自此,王勃名传神洲。

    可惜,因为面相不好,使得很多大势力打消了招徕念头。

    据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

    后来果然如此,王勃不仅仕途不顺,而且英年早逝。关于他的死也是版本杂多,说起来叫人扼腕惋惜。

    贾先生抬头看了眼天色,觉得虽然自己这样旁征博引对几个孩子颇有好处,可是,太费时了,而且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一下子讲太多,他们反而消化不了多少。

    好了,我们直接跳到主题吧。

    国战最开始本着以和为贵的宗旨,只有文斗,避讳武斗,以免引发大国争端。

    后来呢,有人说小孩子本就朝气蓬勃,切磋又如同打闹,有何不可?

    安逸太久的人们也都觉得只是文斗确实索然无味。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文武双全。

    文斗分琴棋书画茶,诗花词歌赋,戏曲与小说。

    初时武斗以兵刃分十八般分开比,后来有人说没必要拘泥于这种不公平的公平,毕竟人还有高矮胖瘦,遑论兵器的轻重长短?

    此后没几年也就顺势改革了。

    现在武斗只分射、御、力、格、兵五样。

    你们四个小家伙年纪尚小,选择自己擅长的量力而行,不必强求。

    此番各国天才云集,他们最大的都已经接近十五了,所以即便你们拿不到名次,也不必灰心。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